寫阿里山對高旨在取其高極的视野及寬闊無的空感;在筆墨的表現上跟以前差
舆極輕、能收能放的筆調下筆,捨棄謹細刻劃的手法,運笔疾迅線粗亂,筆腹壓底黑墨片片,已無法之
想,如此反得自然意趣與厚重感。陡壁右方受署光照亮處用枯飛鉤寫,筆觸「如畫沙」等書法筆意,一氣呵
成。雲谷無波,金光初露,靜穆和煦,有充滿希望與朝氣勃發的新氣象。
・款識:對高嶽之晨山所夫寫生。
・鈐印:猴夫
・傅家收藏
傅狷夫 本名抱青,1910年生於浙江杭州,17歲入杭州西泠書畫社,師事王潛樓社長,1949年來台,應聘任教於國立藝專今之台灣藝術大學,培養眾多藝術人才。他在固守傳統之餘,不偏古廢今,有感於海浪的瞬息萬變與驚濤駭浪,以及山川之煙雲變幻,自創「點漬」「染漬」「裂罅」等獨特皴法,而有「傅家山水」之稱。透過觀察,他體悟山水精神在氣韻,氣韻源於生動,生動存於真實,貼切地詮釋台灣風景的獨特樣貌 : 又以氣勢磅礴的巨幅橫卷,劃進雲濤動勢的各樣情態,也以花青直接點漬,表現千軍萬馬之勢的浪濤,不僅開創台灣山水的恢宏意境,也為水墨畫史立下劃時代的里程碑。